首页
爱游戏体育app代理体系介绍
产品展示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爱游戏体育app代理体系 > 新闻动态 > “妈妈, 给我20块钱”, 当孩子张嘴向你要钱时, 这3句话尽量别说

“妈妈, 给我20块钱”, 当孩子张嘴向你要钱时, 这3句话尽量别说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0:51    点击次数:68

周五放学,孩子一路小跑回家,书包都没放下,就气喘吁吁的说:

“妈妈,给我20块钱,我想买奶茶。”

正在做家务的我听到这话,出于本能是想拒绝,可突然觉得,这一切太过于熟悉,我小的时候不正是这样向妈妈要钱的吗?

回想起那个时候,家里条件不好,向妈妈要钱,基本没有成功的时候,每次都是失落而归,最终演变成不再向父母开口。

如果此时我直接拒绝孩子,他肯定也跟当时的我一样,变得谨小慎微、内向自卑,长大了也舍不得花钱。

可如果孩子开口要钱就给,会不会让他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?

想到这,我深刻地意识到,当孩子开口要钱的时候,我们的回应,不但决定了以后的性格养成,而且还对孩子的消费习惯和理财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。

直接拒绝,会让孩子变得不敢向父母开口,觉得自己不被爱,变得自卑,甚至讨好型人格。

一要就给,会助长孩子不好的消费习惯,没有金钱观念。

尤其是下面3句话,千万不能说,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个人生。

一:孩子开口要钱,3句话不能说

①“没钱,天天就知道要钱!”

你对待孩子的态度,决定了孩子的性格。

面对孩子要钱,用一句“没钱”来打发,首先就是不尊重孩子。

你没有询问孩子为什么要钱,是一种不关心、不尊重他的表现。

这让孩子觉得,他在你的心目中,是无关紧要的,不论他做什么,都得不到你的关注。

为了获得你的关注,他可能会努力讨好你,演变成一种讨好型人格;也有可能会通过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来获取你的关注。比如跟小朋友打架,在家里偷钱等。

你冷漠的说“没钱”,也容易让孩子觉得,你不爱他,他不配得到家里的任何帮助,内心没有安全感,性格越来越自卑。

“天天就知道要钱!”这是一句抱怨,同时也是一个标签。

在孩子听来,就成为了“我一事无从,只会要钱”的意思,这一句话相当于是否定孩子的优点,他是一个只会要钱的小孩。很容易将孩子培养成一个“自我否定”型的人格。

②“你把家务做了,就给你”

这种“奖励式”的给钱方式,看似是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,实则弊大于利。

孩子为了得到钱,肯定会干劲十足,一下子就把家务做完了。

可长期如此,就会给孩子传递错误的价值观,做家务就有钱。一旦某天做家务没钱了,他们也就丧失了劳动的激情。

下次你再让他做家务,而且是在没有金钱奖励的情况下,他们不但懒得动手,甚至觉得,不给钱就是一种“白嫖”的行为。

奖励制度,短时间内看起来见效快,实则会影响孩子的内驱力,一旦没有了奖励,内驱力不复存在。

这不但会让孩子养成“有好处就干,没好处就不干”的性格,而且还会让孩子错误的认为,自己的人生与自己无关,自己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爸爸妈妈。学习上如此,工作上亦如此。

③“又要钱,上次给你的花完了?”

看似是责问,实则是一种对孩子不信任的体现。

妈妈这样回答,原本是想要告诉孩子,花钱要克制有计划一点,可在孩子听来,成为了“我乱花钱”的意思。

孩子可能会对父母产生一种“愧疚感”,觉得自己花钱是错误的行为,以后想要花钱,也不敢开口要了。

他们在面对需要花钱的时候,会克制自己的欲望,成为爸妈眼中的“乖小孩”。

他们长大后,自己舍不得吃穿用,对别人也相当吝啬,在人际关系中,处于被动状态。

有些孩子可能会顶嘴:“早就花完了”。

他们认为,爸妈真啰嗦,要点钱就说这说那的。

这样想的孩子,已经有自私的影子了,父母给钱就开心,不给钱就赌气,不知道关系父母、体谅他人,长大了,在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中,往往会面临诸多问题。

二:孩子开口要钱,聪明妈妈这样回答

孩子开口要钱,对于父母而言是一种好事,这是他在向我们试探,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;也是在发展他自己的“表达能力”,妈妈如何回应,决定了他对我们的信任程度和表达能力的发展。

聪明的妈妈,不单单会听到孩子要钱的诉求,还会看到,孩子终于长大了,这是一个教他消费观和理财能力的好机会。这样说,既能尊重孩子,守住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感,还能促进正确的消费观形成。

①“你说说看,你想买什么?”

妈妈蹲下身子,耐心引导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,既是对孩子的尊重,也是在引导孩子表达和思考。

这句话的本质,是妈妈愿意倾听孩子的需求,一旦开了这个头,孩子就会将内心的想法全盘托出,锻炼了他的表达能力。

同时,也让孩子觉得,即使他是小孩子,也能够得到尊重。

在以后的人生阶段,他内心有什么想法,都敢表达出来。

孩子:“我想买奶茶喝,同学们都喝了。”

妈妈:“可是奶茶里面太多糖,对身体和牙齿不好。”

这个时候,孩子为了喝到奶茶,往往会想办法说服力。这锻炼了他的思考能力。

孩子:“我保证喝完就刷牙。”

在这个对话中,孩子学会了思考与谈判,并且还知道,有些钱能花,是因为对本身有好处,有些钱不能花,对本身有坏处。他学会了花钱有度。

②“你这个月的零花钱超支了,怎么办?”

妈妈每个月都会给孩子100块作为零花钱,可孩子再次开口要钱的时候,已经超支了。

妈妈扔出这句话,不是在逃避,而是在将问题引到制造问题的人身上:“如果你再要钱,就超出预算了。”

孩子会想,原来我花了这么多;也会回顾,我这个月到底买了什么东西。他甚至会想到,其实有些东西是可以不买的,日后再消费的时候,就不会看到什么买什么,而是会在买之前掂量一番,到底有没有必要去买它。

妈妈的这句话,既引导了孩子去回顾过去的消费内容,也引发了孩子思考,学会判断,有哪些东西该买,哪些东西不该买。

每个月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,是建立一种消费制度,也是一种仪式感,家长到引导孩子去遵守,不但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习惯,也能克制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欲望。

当孩子向妈妈要钱的时候,我们的回答,往往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养成、消费习惯。不能直接给,也不能直接拒绝。

想一想,如果你是孩子,你希望得到怎样的回答?